業界資訊二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國醫國藥學術經驗傳承論壇在京隆重舉行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聚焦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個時代課題,充分肯定中醫藥獨特優勢和作用,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如何認識中醫藥、如何發展中醫藥、發展什么樣的中醫藥等根本性、長遠性問題,為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指明方向、描繪藍圖、明確任務,為做好中醫藥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為充分發揮國醫、國藥、民族醫藥學術資源優勢,加強中醫名師的學術經驗交流,推動國醫國藥的技術發展,推廣國醫國藥文化傳承經驗、傳統技術及新方法的臨床應用,凝聚全國名中醫的學術力量,搭建層次高、內容新穎、特色突出、影響深遠的國醫國藥學術交流平臺。
7月29日,由中國藥文化研究會主辦,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承辦,中醫雜志社、北京益生堂醫學研究院、央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國醫國藥學術經驗傳承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
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翁維良;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何界生;中國藥文化研究會會長禹同生;原北京軍區衛生部副部長申誠民;首都國醫名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玉英;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捷;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會長高良穩;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秘書長賈守凱;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執行秘書長崔艷霞;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副秘書長賈曉峰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同時,來自全國各地中醫藥界杰出人士共計200余人參加此次盛會。
大會開幕式
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何界生致辭
近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中醫藥的新論斷、新要求,并且推出了一系列發展中醫藥的新戰略、新舉措。特別是近年來習總書記多次的對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講話和指示。他說,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這是對中醫藥學的地位和作用的總的鑒定。他還指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這是對中醫藥的發展戰略路線圖。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這是對如何的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的政府也多次的下發了一系列的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文件。為了進一步的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推動十四五期間我們中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實施健康中國2030年的規劃,進一步的提升國醫藥國醫文化相關的科學的新發展。
我們如何的來引導中醫學術思想的傳承?就要創建層次高、內容新穎、特色突出、影響深遠的國醫國藥的學術文化交流平臺。今天,中國藥文化研究會成立了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就是為了實施這些內容的。希望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成立以后,要堅持以傳承經典、守正創新為分會的宗旨。而且要聚合中醫藥領域的經營人才,共享國醫國藥的經典。我們要以創新傳承的模式來開展國醫國藥相關的傳承培訓、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的轉化。全面的推進國醫國藥進行科學、健康的傳承和發展,提升中醫藥臨床診斷的科學水平,一起共同的來提高基層的醫療衛生的這方面的服務能力。另外,我們也要為醫藥企業提供新型的產學研綜合解決方案,推動國醫國藥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另外我們也要為各級地方政府如何的來優化健康產業的發展,優化健康產業的一些項目。增強地方的區域性的發展和競爭力。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的成立恰逢其時,會將很好的為實施我們健康中國做出我們積極努力,做出是更大的貢獻。
原北京軍區衛生部副部長申誠民致辭
國藥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底蘊極其豐厚。它既包含著中醫理論、中醫藥技術、思想道德、制度建設、文化繼承等豐富的民族精神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的成立意義非常重大。第一,它有利于保護中華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醫國藥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演變和發展。蘊藏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思想內涵和中醫智慧。只有通過不斷的持續的學習研究,才能了解其內涵,傳承精神,才能繼承發揚光大豐富的中醫文化。第二,有利于促進中醫現代化進程。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的成立,將做好國醫國藥文化的傳承,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促進適應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必然對我國國醫國藥的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國醫國藥的傳承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和全民健康意識、健康需求的大提高,國醫國藥文化迎來發展的大機遇。研究發掘國醫國藥在文化、地理、天文、物理、化學等眾多領域的結合,創造出更多的國醫國藥理論、方法、技術、臨床應用,同時養生及預防領域必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使國醫國藥文化更加燦爛輝煌。中醫教育不斷改進,中醫運行機制不斷完善創新,中醫技術不斷發展,對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依然起到積極作用。我們堅信,在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的正確引領下。通過學術交流、理論研究、專業培訓、咨詢交流等形式。緊緊圍繞醫藥臨床、醫藥教育、科研開發、生產流通等等各個途徑,必然推進國醫國藥文化的大發展。愿國醫國藥蓬勃發展,愿分會的成績取得更加卓越。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會長禹同生致辭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經國家民政部批準登記注冊,成立于1993年,到現在有30年的歷史。本會的工作宗旨和意義在于深入挖掘、系統整理、認真研究,大力弘揚中國藥文化,在政府管理部門與社會間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當好醫藥企事業單位的參謀和助手。為發展我國醫藥事業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做好服務,做出貢獻,F在我們這個研究會目前已有分會28家,會員單位七百多家。
中醫藥學是數千年來我們歷代醫者以無法計量的海量的診療實踐為基礎。而且是以人作為載體所積累的臨床診療經驗逐漸匯集、逐漸發展、逐漸完善起來的。中醫藥學是一個獨特的體系,以整體的觀念為核心,注重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強調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原創思維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的底蘊中。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國家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農,是最早的本草著作!渡褶r本草經》是中藥理論的精髓,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系統的總結。幾千年來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也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基因的傳承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中藥事業高度重視,先后制定了許多有利于中藥發展的措施辦法。中醫藥的教育、科研、文化、生態、產業、生產等行業也有了一個空前的發展。這是我們大家都能夠感受到。特別是在三年疫情,中醫藥在抗疫期間發揮了一個重要的作用。
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了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事,黨中央、國務院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事業發展高度重視,要求切實把中醫藥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國藥文化研究會作為相關領域的社會團體,在中醫藥領域主動作為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擔當,更是使命和必然。也因此,成立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通過搭建高層次、內容新的國醫國藥學術交流平臺,把系統的中醫藥傳統理論和浩瀚的一級文獻資源整合。把歷代中醫在民間大量的單方驗方收集匯總,鼓勵新技術、新工藝用于中藥的研發和研究和開發。這樣我們不僅可以造福于百姓,更有利于中醫藥的現代化、國際化。中醫藥的優勢是必然的,其發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傳承經典,守正創新是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的核心宗旨。通過分會的工作來聚合中醫藥領域的精英人才,共享國醫國藥經典,開展國醫國藥的傳承培訓、學術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堅持在傳承中去創新,在創新中去發展。我們應該深刻領會中醫藥理論的思維,科學把握中醫藥辯證施治的方法。創新發展中醫藥診療技術,加強中醫藥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傳承。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推動中醫藥發展,推進中醫藥學持續的傳承與創新。
借此機會,我對分會今后的工作開展也提出這么四點希望。第一、是要明確宗旨與工作核心。既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度重視國醫國藥傳承實施中的重要作用。在實踐工作中去落實,在落實中去總結,創出工作思路與方法。所以我們要明確我們的宗旨和我們的工作核心是什么。第二、是要確定我們怎么做,明確做什么。即國藥國醫文化傳承分會成立后,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協調服務的功能。認真結合中醫藥行業發展的特點,積極組織和開展符合廣大民眾以及會員需求,體現本行業特點的活動,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持續發展去釋疑解難,開拓創新。第三、要明確持續的拓展,擴大我們的工作內容。分會工作要緊密圍繞健康科普的發展規律,開拓健康科普在醫院、醫務人員、專家學者的創新應用。搭建起醫學專家和優質企業之間的合作橋梁。并在總會的領導下,積極組織并參與各項健康科普活動,為推廣我國藥文化做出貢獻。第四、明確工作范圍,合規有序的開展。分會成立后,要認真遵照國家民政部《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和藥文化研究會的章程,還有我們分會的工作辦法開展活動。開展活動我們要及時的上報總會工作計劃,我們要及時的進行總結,使我們的各項工作合規有序的去開展。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捷宣讀總會批復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會長禹同生為分會揭牌、向會長及會長單位頒證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會長高良穩向秘書長賈守凱、副秘書長賈曉峰、崔艷霞、賈月、張軍頒發證書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會長高良穩向副會長張玉梅、萬愛國、王玉英、許瑞峰、滕紅麗、周志忠、臧繼剛、曹新兵頒發證書
禹同生會長、高良穩分會會長向專家委員會委員賈守凱、曾小斌、敖其爾、許瑞峰、王玉英、申誠民、張華頒發證書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會長高良穩介紹分會工作思路和2023年工作計劃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系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社證字第451號批準登記注冊,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管。中國藥文化研究會作為唯一的以醫藥文化為業務內容的國家級學術性社會團體,其工作宗旨是認真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和部署,面向社會、面向行業、面向基層,深入挖掘、系統整理、認真研究、大力弘揚中國醫藥文化,不斷推進中國醫藥文化建設,引領中國醫藥文化事業發展。用文化服務產業,提升產業競爭軟實力,從而增強中國醫藥的國際競爭力;用文化服務百姓,廣泛深入開展養生保健的醫藥知識科普宣傳活動,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科學合理用藥,提升健康水平做貢獻,切實造福于民。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2023年7月29日正式成立。宗旨:提升國醫國藥文化學術思想傳承相關學科的新進展、新經驗的傳承,引導中醫藥學術思想傳承,創新學術經驗傳承平臺和服務能力。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
一、國醫國藥人才培養
1、國醫名師學術傳承大講堂
2、中醫師承學習辦班
3、西學中培訓班
二、國醫名師工作室建設
省市區三級、二級等醫院建設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傳承工作室及臨床研究基地。
三、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項目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要求,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十四五”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在治未病、疾病治療、康養、公共衛生、健康宣教等領域的服務能力。
工作目標:
1、支持100家縣級醫療機構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包含名醫工作室建設、專家診療支持、中醫數字化支持等服務。
2、支持100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
對于加入分會的會員享有以下權利及義務:出席會員(會員代表)大會參加本會活動、接受本會提供的服務;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對本會工作的提議案權,建議權和監督權入會;入會自愿,退會自由;對理事會做出的懲戒,向監事會提出申訴。要遵守本會章程;執行本會決議;按規定繳納會費;維護本會及本行業的合法權益;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向本會反映,提供有關材料。
入會條件:擁護并遵守本會的章程;自愿加入本會;在中醫藥醫療、教育及大健康行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會員單位應持有工商營業執照等相關證件;對于有意愿加入本會的個人或單位,應提交擬入會申請登記表;先由分會秘書處初審,對于符合要求的再由總會會員部審核最終審核,通過后總會會頒發相關證書。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秘書長賈守凱主持大會開幕式
學術交流會
國醫大師翁維良教授:《中醫活血化瘀治療疑難病長時醫案研究》
首都國醫名師王玉英教授:《中醫治療老年病體會》
深圳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小斌教授:《基于“癌毒學說”功效物質的發現及功效機制研究》
會議中(一)
會議中(二)
會議中(三)
首屆國醫國藥學術經驗傳承論壇
中國藥文化研究會國醫國藥文化傳承分會會長執行秘書長崔艷霞主持學術交流會
西安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張華教授:《濁毒理論在婦科的應用》
西安雁塔佲德中醫醫院毛水龍:《陜西省發掘整理出清代秦嶺太白山草藥手稿專著(神農草本十二藥精)情況簡介》
深圳市良友健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靖香玲:《滲透化瘀排毒”療法》
北京滋濟中醫藥科技院院長許瑞峰:《青少年眼科視力問題的防御與治療》
北京同正堂醫學研究院曹新兵教授:《元大盛世中醫成長史》
北京激光針刀研究所所長劉寶年:《激光針刀治療各種頑固性疼痛臨床體會》
長治市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申紅琴:《中藥治療頸內動脈斑塊臨床觀察》
玖師百壽康(陜西)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任楊娥:《中醫絕技治愈面癱》
江蘇無錫清清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劉國清:《五行養生幸福萬家》
北京寶蓮堂柳士賢:《中醫藥傳承大法特效治療疑難雜癥》
延吉長白神治未病研究中心傅亞民:《正確認識和使用人參》
西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孟軍紅:《M.J.H無痛穴位埋線助長術治療矮身材》
萍鄉市張強中醫堂張強:《以中醫藥方法探索人體干細胞自體修復的臨床研究》
京浦醫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葛鳳巖:《藥食同源中藥發酵淺析》
貴州熊氏家傳苗醫第八代女傳人熊慧:《針灸治療中風的療效分享》
遼寧王家魁推拿理療館王家魁:《中醫絕技手法快速調理疑難問題的頸肩腰腿疼》
云南陸良國康天然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郭國康:《造血康食療白血病369例臨床觀察》
中醫非遺第六代傳承人何傳義:《何氏面癱外治療法》
王振宇:《量子糾纏在生命健康上的應用》
蘭溪永球醫院寧永球:《永球特色醫療技術》
東方托萊多國醫館張玉梅:《值得推廣的中醫外治技術、針法、孟氏透皮技術》
滑縣中心醫院中醫康復科胡振霞:《復視的預防及治療》
江蘇連云港東海天然水晶公司李德勝:《天然水晶的功效與作用》
廣州市從化御元堂養生館彭紅燕:《如何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山東泰安吳兆峰:《腦梗與腦血栓的剖析》
于氏面癱第七代傳人于超峰:《于氏眾康面癱膏傳承譜系》
四川省延生堂非醫健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王延峰:《非醫健康,從餐桌開始》
姜氏中醫養生館姜子生:《治骨不動骨的手法展示》
原唐山市無痛按摩門診部主任鄭云甲:《根經絡療法》
血管通粉劑發明人任八金:《當代中醫新發現(任氏中醫治療血管。┮约昂诵姆絼ㄑ芡ǚ蹌
祥基堂康復理療館陳得秀:《中醫治療偏癱和快速調理痔瘡和經驗之談》
石河子立新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喬玉:《喬氏經絡疏通及瀉血療法”在三高慢病等疑難雜癥中的治療作用》
四川王人杰中醫堂王仁杰:《癌癥密碼》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鄧華岳:《大健康精髓:能量歸經通脈健養療》
云南少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家邦:《蕁陽草,開啟人類健康與長壽的鑰匙》
田鐵軍:《關于慢病治療的個人經驗分享》
王寶銳:《十五分鐘降血壓和10分鐘降血糖技術》
北京久天數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丁廣源:《古法易學大醫文化》
萬愛國:《中風診療,法于陰陽》
周志忠:《周氏陰陽頭部氣道學說》
泓妹谷(南京)中醫保健養生有限公司謝良武:《泓妹谷中醫天灸免疫法》
臧繼剛:《克癌制勝,挽救生命》
參會領導、嘉賓合影留念
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提高臨床療效。面對常見病、多發病、重大疑難疾病和新發傳染病防治需求,我們必須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做到“傳承師古不泥古、創新發展不離宗”,通過傳承精華來發展中醫藥學,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同時吸收科學技術和文明成果,創新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服務當代臨床防病治病需求,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和作用,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