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科普
留住黑發,從飲食開始
(編寫:中國醫藥文化網、湖南省中藥研究所)
白發癥狀和原因分析
頭發是頭皮的附屬器,與其它部位的器官、組織一樣,需要充足的營養。當
黑色素顆粒形成發生障礙,毛發髓質、皮質部分的黑色素顆粒減少、消失,就會
出現白發。頭發變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疾病,營養不良等,都會導致頭發由黑
變白。腦力勞動者長期處于高壓狀態,無暇鍛煉身體,加上飲食不均衡均易造成
過早出現白發。中醫認為白頭發是由于肝腎不足、氣血虧損所致。因此白頭發的
治療應先補腎養血,從根本上調治,主張多吃養血補腎的食品以烏發潤發。
推薦原料
【藥食同源】桑椹,熟地黃,覆盆子,黃精,玄參,杜仲葉
【五谷雜糧】黑米、黑芝麻、黑豆
【疏菜水果】核桃仁、烏棗
【茶】黑茶
食療方案
方案一 “三黑”核桃粥
【原料】黑芝麻 10g、黑米 50g、黑豆 100g、核桃仁 30g。
【制作】黑米、黑豆洗凈浸泡 3 個小時,將黑豆,黑米和浸泡的水一同加入鍋中、
加入核桃、水適量,大火煮沸后改為小火慢熬 1 個半小時,至成粥加入黑芝麻即
可?筛鶕䝼人口感添加適量白糖或紅糖。
【功能】黑芝麻有補益肝腎、養血益精的功效;黑豆有健脾益腎的功效;黑米有
開胃益中、健脾活血的功效。此方可增強體質,烏發黑發,延緩衰老。
方案二 蜜制烏發膏
【原料】黑豆 20g, 黑芝麻 50g,當歸 50g,枸杞子 50g,黃精 50g,肉叢蓉 50g,
杜仲葉 50g,茯苓 200g,蜂蜜適量。
【制作】先將食藥材加清水浸泡透發后,入鍋煎煮。每 2 分鐘濾汁 1 次,再加水
煎,反復 3 次,將 3 次藥汁混勻,加熱濃縮,至稠粘如膏時,加蜂蜜等量調勻,
加熱至沸,離火,待涼后貯凈瓶備用。每次食 1 湯匙,用開水沖服,每日 2 次,
15~20 天為 1 療程。
【功能】黑芝麻有補益肝腎、養血益精的功效;黑豆有健脾益腎的功效;當歸有
補血活血的功效;枸杞子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黃精補氣養陰的功效;
肉蓯蓉有補腎益精的功效;杜仲葉有補肝腎的功效;茯苓有健脾寧心的功效。此
方可補氣養血,烏發黑發。
方案三 鮮奶烏發飲
【原料】黑芝麻 50g,核桃仁 100g, 牛奶 200g,白砂糖 12g。
【制作】將黑芝麻和核桃仁用粉碎機打碎,將混合的碎末中加入牛奶和白砂糖,
煮沸,待稍涼后趁熱食用。
【功能】黑芝麻有補益肝腎、養血益精的功效;核桃仁有補腎益精的功效。此方
可增強體質,烏發黑發。
方案四 沙姜烏棗
【原料】烏棗適量,生姜、白砂糖適量。
【制作】準備烏棗,生姜切片,一同放入鍋中熬制 30 分鐘后取出,濾干放入鍋
中加白砂糖翻砂,即可。
【功能】烏棗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此方可增加蛋白質與各種維生素,增強體質,
烏發黑發。
方案五 枸杞羊骨黑豆湯
【原料】羊骨 250g,枸杞子 15g,黑豆 30g,大棗 20 枚,精鹽適量。
【制作】羊骨洗凈砸碎,枸杞、黑豆、大棗分別洗凈,羊骨加水煮 1 小時后加入
枸杞、黑豆、大棗同燉至熟爛,調入精鹽即可。
【功能】羊骨有補腎,強筋骨的功效;枸杞子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黑
豆有健脾益腎的功效;大棗有補中益氣的功效。此方可均衡營養,增強體質。
方案六 烏發糖
【原料】核桃仁 200 g,桑椹 100 g,黑芝麻 50 g,蜂蜜適量
【制作】核桃仁,桑椹,黑芝麻共研末,拌勻。根據口感加入適量蜂蜜。
【功能】黑芝麻有補益肝腎、養血益精的功效;桑葚有補血滋陰的功效;核桃仁
有補腎益精的功效。補充粗蛋白與豐富的維生素。
健康提醒
如果一個人長期抑郁寡歡,心境不佳或精神高度緊張,長期熬夜、操勞過度,
均可使頭發由黑變白。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的大夫伍子胥為了混過昭關,一夜之間急白了滿頭
烏發;法國作家雨果在其《悲慘世界》中,描寫烏德蘭市市長經過激烈痛苦的思
想斗爭,決心到法庭承認自己是囚犯時,他的頭發僅僅過了一個鐘頭就全變白了。
無論是歷史傳說,還是文學描寫,雖有些夸張,但也說明頭發由黑變白是與
精神因素有關的。保持樂觀的態度和愉快的情緒,經常給頭皮按摩一下,懷著放
松的心情梳梳頭,有助于你的頭發烏黑韻華。
中醫理論
“發為血之余”,“腎主骨,其華在發”最早源自《黃帝內經》!端貑枴ど
古天真論》:女子七歲、男子八歲前后因腎氣盛而“齒更發長”;女子二十八、
男子三十二歲前后因腎氣實而“發長極”;女子三十五、男子四十歲前后因氣血
始少而“發始墮”;女子四十二、男子四十八歲前后因腎氣衰而“發始白”。經
文闡明了頭發由于人的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演變過程,指出了人體頭發始長、始盛、
始墮、始白的大致年齡及原因所在。
中醫理論認為,頭發是“血之余、腎之華”,為人體血氣盈虧的標志,為腎
氣盛衰的外在表現。因此,頭發的疏密、潤燥、澤枯、韌脆等狀態,可反映人體
臟腑氣血狀況,乃至于人體生命的功能狀態。烏發飄逸,正是年輕之體氣血充盈、
生機勃發的象征。鶴發童顏,正是年邁之人精血尚充、老當益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