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論壇
- 名家文章
名家文章
上古醫藥與新冠肺炎疫情
李海濤 博士 教授 博導
今天,從摩洛哥回來第六天,本沒想寫些什么,但看到愈演愈烈的新冠肺炎疫情,覺得也應告訴大眾一些情況。希望大家對防治疫情有些幫助。
去年,我在南京中醫藥大學開的課程《上古醫藥》和《水療康養》,以及在南京崇正書院講課,再三向學生強調今年年底至明年春天必有大疫,要大家做好防范工作,也告訴同學們:下學期開學,我的學生一個不能少!預示這場溫疫會引起許多人死亡的,年輕人也不例外,它和普通的流感是不一樣的,先從一些基本概念講吧。
上古醫藥認為時行民病,疫癘是可以預測的,人與天地相參、相應,五行周環,六氣調和,外則四時順調,不生災眚,內則人體臟腑,經絡的順暢調和,不生疾病。若四時之氣,失時失度而至,則災眚,疾病隨之而見。
時行,又稱時行之氣、時氣,指感受四時不正之氣,引起多人同時發病,癥狀相似的流行性疾病。時行民病,是五運六氣理論中的涉及的具有一定時間的特征的疾病或病癥,具有病勢劇烈,人與人相傳,并且跨地域流行特點,疫癘指病勢劇烈,具有傳染性的”時行民病”。溫疫一般指病原體來自于地上的傳染病,溫癘則指病原體來自于空中的傳染病。
時行民病、溫癘的發生依賴四時不正之氣,或逆于正常的乖戾之氣所致,疾病劇烈而危重,兼具傳染性特點,一戶或一方皆相染易,病狀相似,病勢危急或治類同,它的發生和一定的自然、人體條件相關,而自然、人體條件的運行存在客觀規律。通過上古醫經及五運六氣原理與格局可以揭示其規律。
上古醫藥認為病毒即來自于中文的描述,來到地球已有36億年,是較簡單的含DNA或RNA病原體,必須附著并依賴其它細胞器復制而存在,細菌與病毒是一對矛盾體,互相侵噬互相依賴,腸道有腸道菌群,也有腸道病毒群,由于病毒必須在細胞內復制,所以目前許多西藥無法進入細胞內抑制病毒復制,故療效欠佳,目前人類發現病毒不超過6000種,但只占自然界病毒總數的約1%,而發現一半以上的病毒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病毒尤其RNA病毒存在變異性,新冠病毒屬于冠狀病毒也會不斷變異。這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
五運六氣認為,2019及2020年按六十甲子年的時間表周期性,2019年是已亥年,2020年是庚子年。已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該年運氣,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冒鬲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泄,小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少陽在泉,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蒸,介蟲乃耗,驚瘛咳衄,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腑腫,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少陽之復,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
已亥之歲 ,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中見乙金,辛水、丁木、癸火、已土,不及之運,終之氣(小雪至大寒), 主位少羽水,客氣少陽火。畏火司令,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地氣大發,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溫癘,法宜治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歲谷宜丹,間谷宜豆。
由此可見,2019年小雪至大寒有溫癘流行,癥狀類似感冒:咳嗽、發熱,引發水腫,水氣入肺,極類似新冠肺炎疾病的癥狀表現,即肺部炎癥、發白、粘液過量分泌,呼吸困難至死。
已亥之歲,終之氣,其病溫癘。古人強調“氣運雖有定數,猶有變焉,必知常達變,在地推天、人邪氣變化規律的基礎之上,結合臨床實踐,因時、因地、因人辨證制宜”。雖當盛之歲亦和。至于兇荒兵火之后,雖應微之歲亦盛。理數自然之道,無足悟者”。吳瑭在其《溫病條辨 .上焦篇》曰“夫大明生于東,月生于西,舉凡萬物,莫不由此少陽,少陰之氣以為生成,故萬物皆可名之曰東西。人乃萬物之統領也,得東西之氣最全,乃與天地東西相應,其病也,亦不能不與天地東西之氣相應”。天地之運行陰陽和平,人生之陰陽亦和平。安有病哉,天地與人之陰陽,一有所偏,即為病也,偏之淺者,病也淺,偏之深者病也深。
主氣,應節候而分布。歲以為常者也,客氣隨司天而遞遷,六期而復始者也,而主客有加臨、有相得,不相得之宜,主客同氣,或母子相生為相得,主客畏制為不相得,以子臨母為不當位,不相得,不當位,則易病。
主氣為常,客氣為變。在特定五運六氣條件下,自然氣候出現反常狀態,屬主客氣不相得,不當位不當之氣,非時邪氣盛行,人體難以調適,失去平衡,易引發溫癘。已亥歲,少陽相火在泉,與終之氣的客氣相應,雖病溫癘,《素問》又言其民康平或人舒,溫癘病勢有趨緩之兆。
去年年底至今年二月,時節又有所變化,首先進入庚子年,并進入初之氣,我們以為時令有所改變,治療法則亦有所變化。與西醫看法相對應,即新冠病毒經過一段時間流行致病后,已有所變異,這時就應調整藥物和治法。
庚子年,堅成之紀,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脅,小腹痛,目赤眥癢,耳無聞,體重煩冤,胸痛引背,脅滿引小腹,甚則咳喘逆氣,肩、背、尻、股、膝、髀、腨、胻、足痛,為火所復,則暴痛,胠脅不可反側,咳逆,甚而血溢太沖絕者死。
庚子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氣化運行先天。初之氣,太陽水加厥陰木,民病關節禁固,腰睢痛,中外瘡瘍;二之氣,厥陰風木加少陰君火,民病淋,目赤,氣郁而熱;三之氣,少陰君火加少陽火,民病熱厥心痛,寒熱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氣,太陰土加濕土,民病黃癉、鼽衄,嗌干吐飲;五之氣,少陽火加陽明金,民乃康;終之氣,陽明金加太陽水,民病上腫咳喘,甚則血溢,下連少腹,而作寒中,治法宜咸以平其上,若熱以治其內,咸則軟之,苦則發之,酸以收之。
宋代陳無擇云:夫陰陽升降,在天在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紀,地理之應,標本不同,氣應異象,順逆變生,太過不及,悉能病人。世謂之時氣者,皆天氣運動之所為也,今先次地理本氣,然后以天氣加臨為標,有勝有復,隨氣主沉,則悉見本源矣。本氣自大寒后,凡一氣所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為本氣,后以天之六氣臨御,觀其逆從,以藥調和,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此天地之紀綱,變化淵源,不可不深明之。
庚子年,初之氣(2020.1.19-2020.3.19)主氣為厥陰風木,客氣為太陽寒水,“地氣遷,熱將去,寒乃始,蟄復藏,水乃冰,霜復降,風乃至,陽氣郁。民反周密,關節禁固,腰睢痛,火暑將起,中外瘡瘍”。亦即早春遇“倒春寒”,春氣發生不暢,易起寒潮大風,時行雨雪。由于初春生發之氣被冬氣寒水郁遏,故多發外寒內熱證外感。故治法宜:潤燥瀉肺,疏散郁熱,行氣柔肝,兼顧脾胃,兼顧心陽。藥物治療宜:青龍白虎湯(青橄欖30g、白蘿卜60g),黃連上清丸、生脈飲、輔酶Q10,上古醫藥食療:唐人樹金花茶、益生元、復合益生菌、駝奶,即可防治溫疫(新冠肺炎)。
庚子年,二之氣,2020.3.20-2020.5.20,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厥陰風木!瓣枤獠,風乃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氣郁于上而熱。風行陽布,風助火行,雖乃時有小寒潮反復,總體天氣回暖,萬物復蘇,人體正氣提升,外感逐漸減少,但由于少陽相火在泉,遇少陰君火,故溫癘會有些反復,特別是老幼及亞健康人群,此時宜散風清熱,潤養陰津,藥物治療宜:黃連上清丸、生脈飲、六味地黃丸、輔酶Q10擇時而用。上古醫藥食療:唐人樹金花茶、益生元、復合益生菌、駝奶,可防治時行疫病,而只有至2020.5.21日,這波引發的新冠病毒將隨風飄散,時行疫癘解除。
2020年時值第79甲子下元,故大司天為厥陰風木,少陽相火在泉,而少陽相火和少陰君火之年最易發生溫疫,且風火相煽,火勢更旺,溫疫更加感重,故需清風祛火。黃連上清丸具散風清熱,瀉火止痛,清腸道之病毒,祛肺胃之熱感,再加生脈飲補肺腎之陰;六味地黃丸補腎陰,腎陰上水交于心火,使心火不致太旺,煎熬肺金;輔酶Q10具抗病毒作用并補心、肝、肺之功能不足;唐人樹金花茶含有冠突散囊菌,具抗病毒、抗菌之功效;復合益生菌則補充腸道之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提升人體之正氣,古人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在現代醫學即謂人之免疫力。
古代醫人李天池認為:“疫毒之傷人,先傷氣與津液,其次傷精血,其次傷五臟六腑”,且“疫乃烈焰之邪火,救之稍遲,腸胃為之糜爛”,故疫火必以藥治,而已未庚申之年“火土行政”。病本于肺與腎,肺金受火之燥爍,腎水受相火之煎熬,復被土克,其傷甚矣!叭舨蛔甜B肺金之津液,不救腎水之真陰,不瀉相火之強盛,不審歲氣以用藥,其不死者幾稀矣。故“疫火必以藥治”,觀人之強弱,按癥之輕重,初起時或日服一劑,至三劑止,病宜早治,疫不可拖。
溫疫之治,《素問.至真要大論》總結之,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分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最后,歲氣流火外因雖難避免,內因“人積溫病深淺”卻可自控,于未病之前,避溫病之伏熱,節飲食之辛溫,懼風寒之傳里,“即偶沾疫癘,可無生命之憂”,故守身在我,可患于六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