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論壇
- 名家文章
名家文章
中國抗擊新冠疫情“四大戰術”
目前,我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了獨步天下的成就,這些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引領世界,而不應該跟在歐美后邊亦步亦趨,學習、模仿他們“單純依靠疫苗接種”的做法。
我國靠什么戰勝了新冠,能夠做到一次又一次“清零”?
這些經驗應該很好總結,不要被有些言論誤導。比如,我國從去年四月武漢和湖北戰勝疫情之后,很少有死亡,即使是幾千例的境外輸入病例,以及變異的德爾塔病毒“破網”之后的幾十個城市范圍內的爆發,都被撲滅和沒有發生死亡,這依靠了什么戰略、戰術?
我國在國家戰略上,依靠制度優勢,嚴格控制疫情,保障供給,恢復生產;防治戰術上,依靠“中西醫合作救治”模式,取得了獨特的“中國經驗”。
在“戰術”上的具體內容雖然很多,我認為主要有四點:
一、小口罩,大智慧
戴不戴口罩,看上去是一件小事,但是,其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政治和文化差異。
歐美國家,很多人拒絕戴口罩,認為沒病的人戴口罩是侵犯人權,所以需要協商、政府有關部門批準之后,下達“戴口罩令”;摘口罩,也需要發布命令。此前,歐美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大面積爆發,與不愿戴口罩有很大關系。
中國不會有口罩令,也不需要口罩令,依靠的是大眾的自覺和互相督促。
到高風險的地方,或進社區、進商場、高鐵、機場,不戴口罩過不去,也沒有人說這樣的規定不人道、侵犯人權。進入人員密集的地方自覺戴口罩,這是大家的共識,沒人反對,并且可以互相監督,蔚然成風。
防疫期間戴口罩,是一個值得世界東西方普遍學習的新風尚、好習慣。
二、按需測核酸,有事做流調
核酸檢測,盡管有很多時候是不靈敏的,有很多原因導致假陰性,需要反復多次檢測才能檢測到“陽性”結果,但是,這是目前“早期”發現病人很重要的措施,是很有特征的診斷手段。
去年的時候,檢測能力差,不能大面積使用,后來逐漸提高了檢測能力,因此,中高風險區反復多次核酸檢測,關鍵崗位的定期檢測,都是早期發現疫情,以及流調“雷達”所依賴的技術。
結合大數據“綠碼”與“行程碼”,有比較好的篩查作用。因此說,核酸檢測有很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就是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三、應急喝湯藥是經過流血犧牲換來的經驗
西醫目前沒有有效的抗病毒治療藥,預防依靠疫苗“群體免疫”,其屏障不斷被“突破”,有了漏洞,需要中醫藥來彌補。
中醫藥之所以能夠補偏救弊,是因為應對瘟疫流行,有幾千年的經驗,中醫也絕對不限于喝湯藥一種措施,鄧鐵濤先生就說過“戰勝非典,我們有個武器庫!
喝湯藥是中醫一個標志性的措施,也是行之有效,被反復驗證的措施。
預防疾病大面積爆發的“大鍋湯”,一直是中醫藥的傳統,除此之外,熏香避瘟,飲食養生等,都具有很豐富的內容。針灸、拔罐、外治等都有利于控制病情。
經過石家莊、吉林、黑龍江、瑞麗、廣州(廣東)、南京(揚州)、上海的疫情反撲與防控,大家都知道了,有了疫情,第一時間喝湯藥,就可以減少發病,得病后也不容易變成重癥。沒有重癥,就沒有死亡。因此,筆者認為“喝中藥大水漫灌,可以把高風險區變成耐火材料”;《應對變異,中醫藥才是永恒的“疫苗”》,發過有關文章提醒大家。
很多從國外回來的“境外輸入病例”,也大都喝湯藥,所以,幾千例病人沒有死亡。
這些經驗來之不易,有過深痛的教訓。吹哨的李文亮不喝湯藥,只吹哨,結果他走了,走得很讓人傷心;原來非典時期的英雄護士葉欣,她的任務雖然很多,但是有一項是監督醫護人員喝西藥羅紅霉素,據說非典型肺炎吃了這樣的西藥就能治好,所以她雖然在中醫院工作,但是到死,也沒有喝過中藥,很遺憾。
四、選擇打疫苗,不要強制不依不饒
打疫苗,本來就是預防的措施之一,現在幾乎成了“唯一”的代名詞。需要提醒大家:疫苗不是“保險藥”,它是否有效?如何起效?效果有多大?安全性有哪些問題?這些還不太清楚,需要“秋后算賬”,看遠期的總結。因此,疫苗是“應急使用”的一個措施,是一個試驗階段的防疫措施之一。
疫苗不能取代口罩,它不能代替測核酸,更不能代替喝湯藥。
何況,目前疫苗的情況很混亂,美國的疫苗需要零下七十度保存,屬于“轉基因”原理,讓接種的人自身制造病毒的蛋白,再“自我”產生抗體,它未來的風險很難評估。病毒變異時刻在發生,到底“原始新冠病毒”的疫苗,是否可以應對變異病毒,也是未知數。產生的抗體,保護期有多長?這也是未知數。
西安打了兩次疫苗的醫護人員感染了,南京機場、鄭州六院、揚州醫大附院、浦東機場很多打了兩針疫苗的人員發病、感染,甚至有的成了重癥,這說明,打疫苗也不可能完全防護。希望構建“群體免疫”的西方,一次又一次失敗了,不定地出現一波又一波的疫情爆發,我國也多次發生疫苗接種之后,被“突破”感染的情況。因此,依靠疫苗戰勝疫情的假設,有很多問題。
有人說,今后需要經常打疫苗,或者把外國的疫苗引進來做“加強注射”,“混搭、組合起來”以便應對變異病毒!敖K身服藥”的弊端,這個西藥的壞毛病,在疫苗身上又一次顯露出來。
被當做“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韋,成了“人們的失望”;不要把疫苗也弄成這樣。有些人不了解情況,甚至有了“疫苗歧視”。我國到目前,已經注射了19億多劑次的疫苗,數字足夠大,屬于世界第一,實驗的樣本已經足夠大了。但是,由于沒有大規模疫情,在目前情況下,“應急使用”疫苗的保護性,不好評估,再進一步強行推廣到孩子與老人身上的意義很有限,而且將會帶來很大風險。
孩子小,不能準確告訴人們疫苗的不良反應,他們正在處于長身體階段,很多人仍然是“獨生子女”,把不確定的東西推給孩子,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老人本身體質弱,還有的人有很多慢性病,更增加了接種疫苗的復雜性。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應該盡量不要老人和孩子打疫苗,這是對孩子的愛護,對老人的保護。在這些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之中,大力推廣打疫苗,甚至當成“政治任務”,不斷拔高疫苗的作用,就很不恰當了。
目前,有些人仍然到處宣揚所謂“群體免疫”,把因為測核酸(早期發現)、喝湯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中國經驗”錯誤地嫁接到“打了疫苗”身上,張冠李戴,指鹿為馬,搶功邀賞,惑亂民心,打算用“經常打疫苗”來嚴重損耗國家利益。
要清醒地認識到:“強打疫苗,就是只學西方失敗經驗,抹黑中國抗疫!
“戴口罩”的大功勞,被有些人遺忘了;
“湯藥”的歷史貢獻,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閉口不談。
測核酸,防新冠,這也是不得已的措施,盡管,“假陰性”、“假陽性”很難避免,畢竟還是很重要的措施,不容忽視。
因此,關于四大戰術的關系是:“ 平時戴口罩,應急喝湯藥,按需測核酸,選擇打疫苗!边@是中國抗擊疫情的獨特經驗。
五點建議
一、加強正面宣傳,讓大眾知道中醫藥很多的原創理論技術,落在西醫目光之外,是另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真正做到“中西醫并重”,由此來提升中醫藥的“大醫”社會形象,有利于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
二、中醫藥事關健康和生命,也關系到國家可持續發展,西方醫改難題:“慢病高發難治,費用高昂難付,化學制藥濫用成災,需要中醫智慧救世”。因此,做好中醫藥戰略儲備(納入政府規劃,在人員、財政、物資方面,提出五年、十年規劃,分時段落地,實施和驗收,如同脫貧計劃那樣復興中醫),為迎接各種瘟疫挑戰提供基礎支持;
三、協調好中西醫的關系,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尤其是需要“西醫中國化,中醫世界化!庇冒莸姆椒,以“生成包容構成,狀態包容形態,多元單一,通學包容科學,中醫包容西醫”,來創新、發展中國的衛生事業,有理論,有實踐依據。
四、在中國召開世界健康論壇,超越博鰲論壇規模;表彰中醫藥成果,超越諾貝爾獎。
五、用醫養、康養產業、產品,主導世界健康未來發展,引領人類健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