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療康養
中醫的溫泉養生
溫泉養生,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春日洗浴、升陽固脫。夏日浴泉,暑溫可祛。秋日泡泉,肺潤腸蠕。冬日洗池,丹田溫灼!鼻峨x騷》有云“浴蘭湯兮沐芳”,泡在加料溫泉中,處于四圍花木繁蔭、泉石流泉、明月松間的天人合一之境,療疾養生、其樂陶陶,這正如古人泡浸菊花、人參湯恢復元氣后寫的一首詩,“崆峒山下秘陽春,瀉作溫泉向廣堂。解起沉疴參菊水,頓除污惡陋蘭湯。源抽坤髓元元渾,氣奪炎精本自香。萬似華清浴妃子,一身膏澤萬民瘡!
北魏元茛在《溫泉頌》碑文中贊頌道:溫泉“乃自然之經方,天地之元醫,出于河渭之南,泄于驪山之下,淵華玉澈,心清萬仞,于是左湯谷,右蒙記,南九江,北瀚海,千城萬國之民,懷疾沉疴之客,莫不宿糧而來賓,療苦于斯水”。
北魏《水經注》共記載了溫泉31個,其中12個可以療養。其按溫度的不同從低溫到高溫分5個等級,依次為“暖”、“熱”、“炎熱特甚”、“炎熱倍甚”和“炎熱奇毒”。如“炎熱特甚”的溫泉,可以將雞、豬等動物的毛去掉;“炎熱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燙爛;“炎熱奇毒”泉水可以將稻米煮熟。書中還對各個溫泉的特點、礦物質、生物等情況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敘述,如有的溫泉有硫磺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等。書中多次提到溫泉可以“治百病”,如“魯山皇女湯,可以熟米,飲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實地記載了溫泉的保健養生作用。
溫泉養生的精髓是帝王養生。中國歷史上,溫泉較大規模的利用,起源于秦漢而盛于唐,由記載可知歷代帝王為溫泉養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始皇為治療瘡傷而建“驪山湯”,由此開中國溫泉養生之先河。漢朝皇帝將西域進貢的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溫泉池中,以沐香湯。隋唐皇家大興土木,擴建華清池,還設有溫泉監一職,專門負責皇家沐湯事務。唐皇溫泉養生的器物用品大多采用玉器、桃木等辟邪之物,沐浴前后的飲食都由隨行太醫特別調備,并有詳細記錄在案,甚至連入浴的時間都有要求。
中醫養生之道強調天人合一,保養精神,順應四時。真正的溫泉,應該做到溫泉與環境的和調,讓泡溫泉成為一種融入自然的養生方式,清雅自然山水的環境給予泡溫泉的人們歸于自然,身心寧靜的感受。夏季屬火,天氣炎熱,適宜溫度較低的水療,使煩躁的心清涼而保持寧靜,在現代溫泉理念中,夏季溫泉可以做成海浪,可以做成冷霧,甚至可以讓溫泉蒸汽變成雪花,緩解苦夏的燥熱。冬季適宜溫度較高的溫泉,幫助人體在嚴寒冬季保持溫暖。而冬季屬水,性閉藏,不宜使陽氣妄動,過高的溫泉溫度以及時間過長都會使人體陽氣亢奮,耗傷正氣,因此冬季溫泉需把握好度,不可致大汗淋漓。